首页 华夏智库 智库报告 >
《当代中国文明论》
发布日期: 2021-12-29    浏览次数:
 

当代中国文明论

文明与文明城市的理论研究

 

鲍宗豪 著


 

 

前 言

 

2014年3月27日,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发表重要讲话,第一次提出了关于“文明交流互鉴”的“新文明观”,他强调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,文明交流互鉴,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”。[1]在这一被国际舆论视为“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宣言”中,习近平主席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大势,深刻阐明“多彩、平等、包容”的文明观,真诚倡导“和而不同”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,郑重宣示相互尊重、和谐共处的中国理念,从而为世界和平发展开辟了新路程,为铸就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卷凝聚了新共识。

正是基于对文明交流互鉴规律的全面把握,对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文明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,习近平主席又在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和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,先后两次提出了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大倡议。2019年5月15日,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。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,不仅阐释了在数千年亚洲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,而且提出了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文基础的4点主张,尤其强调:“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。”“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,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。”[2]在日益开放的当代世界,我们既要对人类文明成果保持海纳百川的胸襟,撷百家之精华,融各方之优点,把握时代大势,着眼民族梦想,放眼世界未来,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,也要立足当代中国千百万人民的“文明实践”,提炼当代中国各城市、各地区以“文明创建”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,实现社会现代化文明追求的智慧成果。

“当代中国文明论”正是基于当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需求而与时俱进,创新中华文明,以期形成当代中华文明或者说当代中国文明的新理论、新体系。同时,“当代中国文明论”延续并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明的基因,但它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、农业时代的文明。“当代中国文明论”延续和传承了中国民主革命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、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,革命先辈和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浴血奋斗、全力推进工业化、提升工业文明水平的精神和成果,但又不是中国以重工业为基础推进中国工业化、展示工业文明成果的文明论。

《当代中国文明论》主要特色及其逻辑结构有六个方面:一是开创性地提出以当代中国千百万人民在实践、在追求的“城市文明”,以及“文明城市创建”价值共识为基础和研究领域,反映并展示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东西南北近千个城市,在开展文明创建中传承中华文明,提升当代中国人文明素养、社会文明程度的文明成果;二是凸显“文明城市”作为一种中国特色可持续“城市化模式”,对中国落实联合国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》,引导中国的新型城镇化,实现健康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;三是20多年文明城市创建实践形成的城市精神文化,通过引导城市保留并传承独特的历史文化、城市风骨,凝练城市的“精气神”,延续城市文脉、风格,弘扬当代中国的城市精神,促进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;四是深刻阐释“文明发展”作为当代中国“文明实践”内在逻辑要求,对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中,解构“增长主义”,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意义;五是在中国文明崛起,当代世界文明处于新的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,当代中国文明论的研究扬弃“现代性”与“后现代性”的论争,引导中国走出传统“经济现代化”的弊端,研究并实践社会现代化的文明追求,这在以“资本”为基石和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安排下,是无法“扬弃”和“超越”的。在这个意义上说,当代中国文明论对“社会现代化”的研究,不仅超越了中国的农业文明、工业文明的语境,而且率先提出了人类进入“社会现代化”新时代、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种种问题;六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、社会文明的研究,不仅“向下”研究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,从都市精神生活新追求、交往生活新创造、消费生活新变化、休闲娱乐新天地四个角度反映当代中国人的文明生活方式,而且“向上”研究信息化大数据时代“社会现代化”的新特质,用“大数据”揭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文明水平。

同时,对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文明实践的研究,又归结到“全球化”时代文明语境的构建。因为社会现代化是“全球化”时代的“社会现代化”。所以,当代中国特色的“社会现代化”,不可局限于“中国”,它必须借助“一带一路”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,促进全球社会现代化“文明语境”的构建,只有以全面深入推进“全球化”为契机,构建“和而不同”的全球社会现代化文明语境,才能引导中国和人类社会走向更高境界的文明,实现全世界人民的永续追求。

2019年8月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《当代中国文明论》一书,该书主要以2005年以后我在上海《社会科学》《学术月刊》《天津社会科学》等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基础,整合提炼而成,今天看来不少观点和数据均不合时代需求。然而,当代中国又缺乏“当代中国文明论”的研究,亦无法将当代中国宽广、深厚且具特色和魅力的“文明”成果,用于当代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,仅靠几千年中国农业文明的成果与世界进行交流互鉴,对早已处于“现代性”与“后现代性”水平较高的国家,“文明”的力量还不够。所以,必须与时俱进,创新中华文明的研究,以“当代中国文明论”引导中国的城市化、社会现代化,影响世界社会现代化的文明追求。

作为抛砖引玉,《当代中国文明论》只是以提炼概括当代中国文明实践、社会现代化文明追求的方式,来提出重大问题,阐释当代中国文明论的思想,架构当代中国文明论的理论体系。因此还有很多不成熟、不完善之处。还需要说明的是,本书第十二章原是我的学生李振教授与我一起署名发表的论文,这次修订特将其作为最后一章,对当代中国文明研究作一个总结,但这还只是对文明论研究如何促进形成“全球化文明语境”提出问题,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。

鲍宗豪

2020年春


 

目录

第一章当代中国“文明论”研究的新视域... 8

一 当代中国“文明论”研究的哲学基础... 8

二 当代中国“文明实践”与城市文明... 19

三 “文明城市”创建实践与可持续城市化... 26

第二章中西方城市文明的比较... 35

一 中国“城市”文明的滥觞... 36

二 西方“城市”文明的发端与发展... 45

三 中西方文明城市的历史向度... 53

四 中西方文明城市的历史价值... 65

第三章文明城市的本质... 67

一 文明城市的涵义... 68

二 文明城市的特质... 75

三 文明城市与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... 79

四 文明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... 82

五 文明城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... 87

第四章文明城市的精髓... 92

一 文明城市的精神文化... 92

二 城市形态与城市的精神文化... 99

三 城市风格与城市精神文化... 104

四 城市制度与城市精神文化... 108

第五章文明城市的秩序意蕴... 111

一 文明城市的内在秩序... 112

二 文明城市秩序的现实起点... 116

三 文明城市秩序的三维路径... 120

第六章以“文明发展”解构“增长主义” 125

一 “增长主义”的“增长”逻辑... 125

二 “增长主义”的“增长”困境... 128

四 “文明发展”对“增长主义”的解构... 137

第七章“文明发展”奠定人民幸福基石... 142

一 “文明发展”:奠定人民幸福基石的实践选择... 142

二 “文明发展”:奠定人民幸福基石的道路选择... 146

第八章社会现代化的文明追求... 154

一 从“现代化”到“社会现代化” 154

二 发展新常态凸显社会现代化的难题... 159

第九章社会现代化视域下的都市生活方式... 169

一 研究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新视角... 170

二 当代中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... 173

三 当代中国都市生活方式的评价... 182

第十章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现代化... 188

一 大数据变革社会现代化研究... 188

二 社会现代化大数据的特质、研究路径... 192

三 大数据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水平... 194

第十一章大数据时代的“云治理” 200

一 大数据对“社会治理”的新挑战... 200

二 大数据条件下“云治理”的价值选择... 204

三 “云治理”的社会应用... 210

第十二章“全球化文明语境”建构... 214

一 全球化语境的生成... 215

二 全球化语境的诸多形态... 222

三 当前全球化语境分析的局限... 225

四 向全球化文明语境转化的五大层次... 228

参考文献... 234

 


 


 

[1]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》,人民日报海外版,2014年3月28日。

[2]《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》,新华社北京,2019年5月15日电。


(想阅读完全部内容,您需要支付30元)

注册×

点击获取邮箱验证码

已有账号,立即登录

登录×

记住密码没有账号,立即注册

忘记密码

忘记密码×

点击获取邮箱验证码